close

  城市論語
  □胡剛
  廣州新“四大館”(廣州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自開展設計競賽以來,吸引了114家建築設計團隊參與,最終16家參賽單位形成8套設計方案。昨日,這些設計方案見諸報端,向市民征求意見。
  可以這麼說,新四大文化建築集聚在廣州新中軸線南段,建成後廣州新中軸線將會是世界上最漂亮城市中軸線之一。對於一個發展中城市來說,通過集聚城市大型建築來體現城市面貌也是一種常用手法,這裡最關鍵是如何處理好由於大型建築高度密集而帶來的交通問題。
  從公佈的幾家方案看,都構築了綜合交通系統,組合汽車、公交、人行、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創造最大連接性。嶺南廣場及“三大館”之間進行了無縫銜接,有幾個方案採用立體化設計,兼顧交通的便利與景觀的統一,其中7個方案採用了雙塔路下沉地面的方式,而方案1利用現狀高差把廣場整體抬高6米,保持地面交通暢通。比如,方案《河畔多彩的城市之花》,場地周邊的道路下沉,實現了地面全貫通的步行廣場,用坡道、開口、庭院連接各層,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廣場;方案《水韻嶺南 雲山畫捲》,立體廊橋北接對岸花城廣場,南跨新港中路,沿軸線“灑落”的水滴形成下沉式景觀節點,把地下商業空間人流與地上的廣場活動自然連接;方案《珠水流觴·墨硯銀貝·赤塔黃龍》,設置緩坡臺地的露天開放劇場,能快速疏散大量瞬時人流;方案《英雄花盛開》,由珠江邊開始,一個“天幕涼棚”從江邊向南延伸,一系列下沉庭院為地下空間提供了安全通道。
  雖然每個方案都很重視交通問題,但各個項目之間交通聯繫就沒有一個整體考量,尤其是在這樣一個人流車流高度密集的城市中軸線上,以後交通集散一定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在合適位置架設幾個場館之間人性化的步行過路系統,包括跨路天橋和地下通道,或許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思路。步行人流的組織是公建密集區交通組織的關鍵,不僅要把人流引入與引出公建,還要在各個公建之間合理組織人流。步行地下通道要能夠自動上下,以減輕行人爬樓梯的不便利,還要增加商業內容,以增加對行人的吸引力。這種既方便又不枯燥的步行過路系統,將使三大公建連通起來,市民可不到路面通行,減輕路面行人與車爭道的壓力。
  公建密集區與周圍道路交通的銜接也是很關鍵的一環。可以考慮從地面、空中和地下三個層面進行交通流的轉接,充分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間,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流在公建密集區內部與周圍道路之間的轉換能力。為縮短乘客進入公建密集區的步行距離,公交車站和出租車停靠站應設在公建密集區周邊及公建密集區內部的地段。(作者是規劃專家、暨南大學教授)
  胡剛  (原標題:新“四大館”交通聯繫應整體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b00bbaf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